01旁觀者
我們並不期待悲劇發生,卻無意識做好了接受悲劇發生的心理準備
這本即將在一月出版的小說,是重松清老師的得獎作品,談的是一個日本嚴重到不行、台灣也多得超乎卡羅爾想像的校園問題──霸凌。
在編輯的過程中,每閱讀一次,都有不一樣的感受、體悟,唯一相同的是,哭點很低、很容易跟著人物情緒走的卡羅爾,每一回總會被那細細的情節扎得眼淚不由得流下來,有一次利用假日趕著校稿是在摩斯漢堡,那明顯擦眼睛的動作、吸鼻子的聲音,還有點嚇到隔壁桌的客人,因為對方遞過來了面紙一包(囧,卡羅爾當場想找地洞鑽)。
總而言之,言而總之,對於這本書,卡羅爾自己的心情,則在以下描述(雖然應該難以盡述):
《十字架》描述的是一位十四歲少年──藤井俊介因為不堪被霸凌而選擇自盡,並留下遺書,遺書裡寫了四個人的名字,當名字被揭開後,他們也背負著俊介單方面的給的情緒,走上了自己的道路……
與其他討論「霸凌」議題不同的是,重松清並沒有著墨太多霸凌的過程,《十字架》所細膩刻畫的是,俊介死亡之後,對每一個人生活帶來的改變,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旁觀者。
「我們依著自己的意志,將藤俊當作祭品獻給了那兩個人。」
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道德的量尺,讓人選擇置身事外、明哲保身、參與其中或是挺身而出,但人性又讓這把量尺寬窄長短不斷變化,因為誰都不想成為受害者。所以,俊介的同學們選擇撇開視線……如果「藤俊」不再被欺負,下一個或許就是「我」;如果出面制止,「我」說不定也會成為受害者──卻又在心裡期待他人伸出援手,救救藤俊……
所以老實說,卡羅爾並無法像其中一位記者一樣這麼嚴厲苛責、向這些同班同學處以「私刑」,逼著他們背上「十字架」,但承認人性中這樣的卑劣、自私和懦弱,卻也令人感傷和沉重。
不過,就如一開始所言: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道德的量尺。」所以在《十字架》中,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不一樣的反應:
被俊介當成「好朋友」的真田裕,從頭到尾都沒有對俊介遭受欺負一事說什麼、做什麼,在聽聞俊介的死訊時也始終淡然,雖然過程中被人指責是「背叛者」,但他一開始其實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強烈自責,反而為此不平。他並不是認為自己完全沒有過錯,只是認為不至於如此罪孽深重……不該由自己扛起十字架,即使如此,由於遺書上寫著自己的名字,他不得不去面對俊介的親人,被逼得不親眼見證這事件對「被留下來的人」的傷害……於是,「為什麼是我」的憤慨,開始和心裡不斷發酵的罪惡感慢慢撞擊,在這種矛盾的情感掙扎下,他提出過抗議、他選擇過逃避,卻也開始用自己的方法贖罪……
不過,中川卻回答說:
「我是說每個人──無論是霸凌藤井同學的人,還是沒幫忙藤井同學的人,每個人都一樣。」
對於被俊介暗戀的中川小百合也要背負起十字架,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很無辜吧?的確,卡羅爾也很為她抱不平──因為她本來就有權利拒絕俊介的示好啊!而且就像記者田原昭之後來所說的,或許就算當初她做了其他選擇,結果也很可能不會改變,頂多只是延後自殺事件的發生罷了!但即使為小百合抱不平,也能理解她為何決定要扛起這樣的罪惡感,畢竟在她的拒絕之後,俊介當天自殺了,會認為「如果自己不拒絕對方,或是語氣更和婉一些,或許對方就不會自殺」也是自然的。只是,經過幾次閱讀這個故事,後來卡羅爾認為,雖然小百合的罪惡感主要來自於此,但她或許也隱約地自覺到自己也和俊介的同班同學一樣,是未曾出手的旁觀者──因為雖然不同班,她在之前也早就知道了,俊介被班上同學欺負的事。
吊詭的是,被當成「見死不救」的人──只有俊介的同班同學,明明這樣的霸凌事件連別班也知道。老實說,或許這也是我們在看身為人父的真田裕在回憶事件過後二十年時,會感覺到沉沉疼痛的原因之一,在很多時候,我們選擇了漠不關心,卻不曾被指責這份殘忍,但重松清利用這場案件後的發展提醒了讀者,我們其實離《十字架》很近很近,近到難以承受……
老媽則邊流淚邊說:「明明小裕也是受害者呀……」
故事中還有另一群旁觀者,包括媒體、街坊鄰居、學校的其他同學、俊介同班同學的家人,以及從媒體中知道這個事件的所有人,在這之中,有人為了展現他以為的「正義」而採取了某些行動,有人抱著「還好不是我」的心情鬆了一口氣,有人急於跟自己的孩子確認是否案件無關;甚至當遺書被公開、死者的父親因為無法原諒而做出一些無聲抗議的舉辦時,眾人的錯愕、不解、無法認同、激憤……
不論什麼樣反應,雖然卡羅爾都不一定認同,但卻都能夠理解,因為或許你我都會是其中的某一個角色,或許會做出相同的選擇、擁有相同的心情,也因為這份感同深受,書中每一個情節都會自動在腦中轉化成畫面,讓人跟著故事的發展而心痛、歎息、得到些微救贖,進而省思……
本書是從真田裕的角度來回溯俊介死祭自殺的經過,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看到了無數旁觀者的冷漠、無助、憤怒、痛苦、艱熬、猶豫、勇氣、反思、溫暖、放下……卡羅爾認為,重松清不只在控訴旁觀者視若無睹這件事,也帶出他們之所以見死不救的背後原因,所以,他們自知有罪,渴望被了解,渴望獲得原諒……並因此而受傷,甚至就某種意義而言,他們也成了另外的被害者。
這就是霸凌事件所造成的無限迴圈,而且事實上,這樣的情節很可能不只發生在霸凌事件,社會上很多事件中,都存在著《十字架》裡頭的每一個角色,這也是在閱讀時那種沉重感的來源之一,於是在每一件憾事裡,受害者變成加害者,加害者變成受害者,旁觀者變成加害者或受害者,身分重重疊疊,誰也說不準,只是,讀完這本書,卡羅爾希望自己能更了解生命的重量,學著保護自己和他人,理解他人並原諒他人,雖然這一切也許並不容易……
(待續)